优质环保原料

更环保、更安全

施工保障

流程严谨、匠心工艺

高使用寿命

20年专注、品质保障

全国咨询热线

400-168-5168

斯博锐透水混凝土|透水胶粘石|天然石透水混凝土|透水沥青路面|海绵城市生态透水系统|斯博锐精细化学品(广东)有限公司
您的位置: 主页 > 新闻动态 > 企业新闻

新闻动态

联系我们

地址:东莞市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粤港金融服务外包基地八栋

咨询热线:

400-168-5168

13922906660

常德抓住试点机遇 建设海绵城市

发布时间:2019-07-05 15:02人气:
常德抓住试点机遇 建设海绵城市(图1)
 
2015年常德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来,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“建设自然积存、自然渗透、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”要求,坚持“水生态、水安全、水环境、水文化、水资源”五位一体,系统谋划和统筹推进江河湖连通活水、绿化截污净水、道路小区蓄水、防涝减灾排水、水文化水旅游亲水等五大工程,着力创建海绵城市技术示范基地和国家海绵城市论坛两大品牌,扎实推进海绵城市建设,积极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的“南方模式”。
三年试点期间,规划建设海绵城市项目148个,总投资78.2亿元,示范区面积36.1平方公里。截至目前,已完成项目87个,在建项目48个,占总项目数的91.2%;已建成面积19.4平方公里,在建面积10.5平方公里,占总面积的82.8%,基本实现了“小雨不积水、大雨不内涝、水体不黑臭”的目标,市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。2016年,财政部、住建部、水利部在我市举办海绵城市培训班,现场推介了我市的经验做法;今年农历正月初二和6月5日至6日,央视《新闻联播》《新闻直播间》等栏目多次推介我市穿紫河风光带,展示了我市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成果。
一、突出水系治理,着力改善生态环境
常德因水而建、因水而兴,最大的市情是水情,最大的忧患是水患。加强水生态、水环境、水污染治理,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。我们按照“水安、水净、水亲、水流、水游、水城”的思路,认真编制系统规划,突出加强水系治理,水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。
1、狠抓水环境提质。深入开展黑臭水体专项治理行动,与德国汉诺威水协合作,采取控源截污、内源治理、生态修复等措施,基本消除了市城区主要黑臭水体。目前,6条黑臭水体整治项目已完工3条,其余3条年内完成整治,示范区内无黑臭水体区域面积达34.1平方公里,占示范区总面积的94.2%。深入开展湖河塘水体治理工程,与中科院武汉水科所合作,引进生物治污理念,种植恢复水生植物,投放水生动物,建立平衡和谐的水体生物链,城内各水体水质达到地表水标准IV类以上,各类水体环境得到根本改善。
2、狠抓水安全治理。大力加强沿河堤坝整治,全面实施城乡安全饮水工程,确保了防洪安全、内渍安全、饮水安全和地下水安全。特别是通过加强源头控制、恢复和拓展城市水系空间、完善市政排水系统和加强内涝点排查整治等措施,有效提高了对雨水径流的渗透、调蓄和排放能力,市城区防洪排涝能力大大增强。2016年7月1日至2日,市城区面临24小时累计降雨达177.8毫米的严峻考验,没有导致人员伤亡,没有造成直接经济损失,没有出现“城市看海”的情况。
3、狠抓水生态修复。实施海绵式雨污分流工程,充分发挥城市绿地、道路、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、蓄渗和缓解作用,切实增强水体自净功能,构建良好的水生态。去年来,启动了花山生态湿地和内河水系驳岸景观绿地建设,重塑自然生态岸线,营造动植物多样性生存环境,提质改造后的地段,植物生长茂盛,鲜花四季盛开,成为市城区一道道靓丽的自然风景线。
二、突出功能配套,着力优化市民生活
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,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,通过增加需求迫切的公共产品,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宜居程度,切实增强市民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。
1、大力推进城市管网建设。在市城区全面推行以路改、水改、棚改和绿化、美化、亮化、数字化为主要内容的“三改四化”,特别注重运用海绵城市理念,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排水问题。近年来,先后改造大街小巷207条310公里,改造给排水、电力、通信等各类地下管网520公里。在改造地下管网过程中,通过引进CCTV检测、非开挖修复等技术进行修补更新,建立管网数据库、排放监测系统开展实时监控,有效解决了管网堵塞、破裂、渗漏等问题,切实提高了城市雨污处理能力。
2、大力推进海绵小区建设。围绕提升对雨污的源头减排、过程控制、有效利用水平,对示范区内所有小区的屋面、绿地、道路、车位等进行海绵化改造,增强小区作为“海绵体”的渗水、蓄水、净水、用水、排水功能,有效破解了小区雨污合流、排水不畅、容易积水等问题。目前,所有海绵小区内的主要积水点已经全部消除,基本实现了“小雨不湿脚、大雨不积水”,进一步方便了群众雨天出行。
3、大力推进公园绿地建设。注重用海绵城市的理念指导公园绿地建设,因地制宜布局各类绿化设施,适当配置阳光草坪、亲水沙滩、湖面栈桥、健康步道等设施,更好地满足市民享受绿色福利、开展游憩休闲的需求。近年来,市城区新增绿化面积400多万平方米,新建的白马湖文化公园、丁玲公园和改造提质的屈原公园、滨湖公园,成了市民休闲娱乐、健身运动的好去处。
三、突出文化植入,着力提升文化品位
立足现有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条件,充分挖掘每个海绵项目的文化内涵,积极探索“文化+”模式,努力打造实用与审美相结合、历史和现代相呼应、文化效应与经济效应为一体的海绵生态人文景观。
1、在项目建设中传承历史文脉。结合棚户区改造,重拾“老常德”的历史记忆,在老护城河边,打造了集生态宜居、旅游观光、现代商业、文化休闲等于一体的老西门城市文化旅游街区。结合穿紫河流域综合治理,以“老常德”时期沅江边上的麻阳街、大小河街为原型,在穿紫河畔打造了一条长约1500米,集旅游、商业、文化、历史于一身的常德古民居风情街“常德河街”,既恢复了原有自然生态本底,又保留了街巷记忆与历史足迹,是一个让常德人记得住乡愁的地方,被称之为常德的“清明上河图”。
2、在项目运作中融入商业元素。用市场化手段运作海绵城市项目建设,使项目的文化效应和经济效益相得益彰。新建的老西门文化旅游街区、常德河街、德国风情街、婚庆产业园、万达金银街等特色商业街,使老常德的内河码头文化、商业文明得到传承,把海绵城市建设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“美丽经济”。2016年,常德海绵城市建设助推文化旅游发展效果明显,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4048万人次,同比增长25.7%,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8亿元,同比增长25.7%。
3、在景观打造上彰显水城特色。常德城市水域面积占规划区的17.6%,是名副其实的水城。我们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,十分注重做好做活水文章,大力实施江河湖连通工程,让市民真切体验亲水乐趣。在水系生态驳岸建设过程中,增设了亲水栈道和慢行系统等,方便市民休闲健身。在柳叶湖沿线,打造了欢乐水世界、柳湖沙月、螺湾观鸟、环湖赛道等多个亲水项目。去年10月,开通了从柳叶湖到穿紫河、白马湖、丁玲公园的水上游艇,人们不仅可以坐在船上看常德河街,感受浓浓的乡愁,也可以到德国风情街尽情体验别致的异域风情。
四、突出产城互动,着力发展海绵产业
坚持把繁荣城市发展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落脚点,注重海绵城市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互动,努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。
1、开展技术研发。积极推动“科技联姻”,联合中南大学、华东师范大学、暨南大学等院校,组建常德海绵城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海绵城市生物与湿地研究院,重点围绕海绵城市新型生物海绵体的研究开发、湿地生态环境修复与重建技术研究、海绵城市景观动植物基因编辑与利用、新型雨水系统及管网设计研究等领域开展科技研发。目前,已拥有国家专利10项,成为引领海绵城市科研和推进海绵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沿阵地。
2、加强经营引导。为实现海绵产业营运的专业化、特色化、标准化,市国资委、市经投集团分别组建成立了专门的海绵公司,致力于海绵城市技术与产品研发、海绵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等。通过海绵公司的专业操作和技术带动,催生了湖南道诚、鑫盛建材等一批新型技术和材料企业,带动了七星泰塑、湘北水泥水管厂等一批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,海绵产业的经营状况日益改善,产业结构日趋合理。
3、延伸产业链条。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,产城融合趋势更为明显,规划设计、管理运营、专业人才培养、智慧平台开发建设、新技术新材料研发制造等诸多产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热潮。我们立足海绵产业发展的大好机遇,整合规划、设计、融资、工程建设、运营维护等上下游产业,探索PPP项目新模式,朝着打造完整海绵城市产业链迈出了坚实步伐。同时通过建设一批海绵城市项目,带动了旅游、商贸、体育等相关产业的发展。

推荐资讯